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布了一份名为《Breaking Parity: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Currency Premia》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由Mai Chi Dao、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和Oleg Itskhoki撰写,深入探讨了覆盖和未覆盖货币溢价、利率以及即期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实证模型来解释这些变量在不同货币间的交叉部分和时间序列上的丰富模式。报告指出,这些复杂的实证模式与一个部分均衡模型相一致,该模型强调了货币市场中介银行在面临风险价值平衡表约束时的摩擦性质,以及均衡货币溢价和汇率动态。报告中包含了对国际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决定因素的深入分析,提供了理解全球金融市场动态的重要视角,对于政策制定者、金融分析师和学术研究者而言,报告中的观点和发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汇率的波动牵动着每个投资者的神经。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名为《Breaking Parity: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Currency Premia》的研究报告,深入探讨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复杂因素。这篇文章将带你一探究竟,了解汇率波动背后的秘密。
报告首先指出,汇率并不仅仅与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紧密相关。实际上,汇率与偏离覆盖和非覆盖利率平价(CIP和UIP)的条件强烈相关。这些偏离条件在货币市场供需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货币市场的需求和供应变化来追踪均衡汇率和相关偏离条件的变动。
在货币市场的供需分析中,报告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全球中介银行在货币市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些银行受到风险价值型资产负债表约束,需要在平衡状态下为中介净头寸获得补偿。这种补偿体现为UIP和CIP溢价,前者补偿货币风险敞口,后者补偿跨货币的对冲回报。
报告中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货币的横截面分析中,那些供应本地货币储蓄过剩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相对利率,负的覆盖和非覆盖货币溢价,以及便宜的远期美元;反之亦然。例如,日本和瑞士的货币,由于本地货币储蓄过剩,导致低利率,使得投资者寻求更高回报的外币投资,从而压低了这些货币的汇率。
而在时间序列分析中,覆盖货币溢价的变化并不频繁,且在不同货币间同步变动,主要受全球金融市场状况的影响。相比之下,非覆盖货币溢价则频繁变动,以响应特定货币的需求冲击。这些需求冲击通过交易商银行的净货币期货头寸的动态来捕捉。
报告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货币期货头寸的变化解释了几乎所有货币的即期汇率变化的大部分。这意味着,交易商银行的头寸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例如,当交易商银行增加对某种货币的期货头寸时,该货币相对于美元的即期汇率往往会贬值。
此外,报告还发现,货币特定冲击并不影响利率差异或远期溢价,而是导致即期和远期汇率的大幅且持久波动。这些波动为中介银行提供了必要的预期货币回报,以确保在金融或宏观经济冲击下对货币需求的中介,而与这些冲击的性质无关。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IMF的这份报告《Breaking Parity: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Currency Premia》。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