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投石问路,公募新规下的多资产产品现状与未来思考》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在公募基金新规背景下,多资产产品的重要性及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并探讨了中国多资产产品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报告指出,随着公募基金改革的推进和对长期绝对收益能力的重视,多资产产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中国市场,这类产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增长潜力。报告中还详细讨论了美国多资产指数的发展历程、分类、收益表现分析以及指数产品的市场应用,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和策略参考。
《投石问路:公募新规下的多资产产品现状与未来思考》这篇文章,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多资产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路径。报告指出,在公募基金新规的推动下,强调长期绝对收益的多资产产品变得日益重要。美国作为多资产产品市场的先行者,其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美国多资产指数的发展经历了从目标日期基金指数的兴起,到恒定比例型、风险平价型以及宏观轮动型多资产指数的陆续出现。报告中提到,2006年美国通过《养老金保护法案》,将目标日期基金定为养老计划的默认投资标的,这标志着目标日期基金指数的诞生。随后,根据不同市场环境的需求,多资产指数类型不断丰富。特别是风险平价型指数,通过波动率倒数加权的方式,使得各资产类别对组合的风险贡献相等,长期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较好。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S&P MARC 5% Index、S&P MAESTRO 5 Index和S&P PRISM ETF Tracker三只风险平价指数,它们在美国多资产指数中表现突出。这些指数的成功,为我国多资产指数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
反观国内,主动多资产产品面临“数量增长,但规模尚未见起色”的困境。这反映出基金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理念分歧。管理者积极开发多资产产品,但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不高。报告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多数主动多资产产品在近两年半内年化收益未能跑赢基准,超半数产品的年化超额收益介于-10%与0之间,信息比率多集中在-1与0之间,这可能是投资者接受度低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现状,报告提出了“指数化”的解决方案。多资产产品选择合适基准的难度较高,而“指数化”管理可以降低选择基准的成本,减轻管理压力。此外,相对基准的仓位偏离及股票端的行业轮动难以做出显著超额,这也支持了“指数化”的可行性。
报告进一步探讨了国内多资产管理“指数化”进程的可能发展路径。首先,需要建立成体系的多资产指数,以适应资管行业对基准重视程度的提高。其次,多资产指数图谱的完善化和多资产指数产品的发展普及是两个关键阶段。报告预测,恒定比例型和目标风险型指数产品将成为主流。
报告还提到,除了恒定比例和目标风险指数外,其他类别的指数如风险平价、宏观轮动、目标日期、波动率控制等,虽然不适宜作为产品跟踪标的,但对主动产品具有投资策略参考意义。例如,目标日期指数可为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提供资产配置方案参考,波动率控制指数则对基金管理者控制长期业绩稳定性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报告为我们描绘了多资产产品在新规背景下的发展蓝图。通过“指数化”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同时,多资产指数的完善和发展,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投资体验。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投石问路:公募新规下的多资产产品现状与未来思考》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