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Industrial Policy in China: Quantification and Impact on Misallocation》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主要量化了中国主要产业政策工具的规模,并评估了这些政策对国内要素错配和总体生产率的影响。报告指出,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惠信贷和优惠土地等手段,中国对特定行业的支持相当于每年GDP的约4%,这种产业政策导致的因素错配可能会降低国内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约1.2%。这份报告为我们理解中国产业政策的经济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与资源错配
中国长期以来实施产业政策(IP),旨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改变经济的部门结构。这些政策工具包括现金补贴、税收优惠、补贴信贷、土地优惠等。但这些政策的影响一直缺乏官方数据。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土地登记数据,量化了中国主要产业政策工具的规模,并估计了它们对国内要素错配和总体生产率的影响。
产业政策的经济成本
研究发现,通过现金补贴、税收优惠、补贴信贷和土地优惠等产业政策工具,中国每年对特定行业(包括私营和国有企业)的财政成本相当于GDP的约4%。其中,现金补贴是最大的工具,占GDP的2.0%,其次是税收优惠(1.5%)、土地补贴(0.5%)和补贴信贷(0.4%)。这些政策工具的总规模随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尽管税收优惠在疫情后变得更为重要。
产业政策对资源错配的影响
产业政策不仅带来直接的财政成本,还可能导致资源在经济中的错配,降低总体生产率。研究使用结构模型估计产业政策与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政策影响生产要素的分配,不同工具的影响方式不同。补贴往往导致相对于无扭曲基准的过度生产,而贸易和监管壁垒限制生产,可能通过增加现有企业的市场力量。总体而言,产业政策导致的要素错配估计降低了国内总体全要素生产率(TFP)约1.2%。
产业政策与企业绩效
研究还探讨了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政策并未显著影响企业层面的生产率。这可能是因为一些产业政策措施,如特定行业的创新激励,可能提高企业层面的生产率,但其他措施可能通过减少竞争或奖励落后企业来阻碍创新。此外,产业政策对市场领先企业的影响表明,这些企业的商业成功既源于更高的生产率,也源于鼓励生产的政策。
政策建议
这些发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产业政策的政策建议相呼应。首先,中国应增加产业政策的透明度,以改善政策制定并缓解贸易伙伴的担忧。其次,减少产业政策可以减少要素错配和财政成本。产业政策应谨慎实施,仅用于解决明确定义的市场失灵。最后,产业政策应采取预算工具的形式,这些工具比信贷分配或监管等间接措施更透明、更少扭曲。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论文《Industrial Policy in China: Quantification and Impact on Misallocation》。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