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具身智能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25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力画像》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出海现状、量产现状及未来展望,并提出了一套评估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力的模型。报告详细探讨了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成长曲线和商业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这份报告是行业内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产业链分析、技术成熟度评估和市场趋势预测,对于理解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竞争力具有极高的价值。
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概念,如今正逐步走入现实。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量产的曙光。根据M2具身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力画像》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潜力。
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出海现状令人瞩目。上游零部件领域,国产化优势品牌已经打入国际市场,短板环节也在加速突破。比如,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已经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预计到2025年,这些部件的国产化率有望突破40%。
在中游整机领域,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正在加快。服务、康复、教育机器人等产品已经成为海外市场的主力军。例如,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在全球布局上,已经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了销售和研发机构,产品应用场景涵盖了商业服务、家庭康养、特种应用等多个领域。
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观点是,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成长曲线和商业模式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全栈型企业,凭借全方位的产品力和市场力,将成为商业化元年的关键“破局者”。硬件型企业则依靠成本、制造、场景优势,在技术方案冻结前获得客户的青睐。而软件型企业,尽管在产品力上以决策层为核心,但在未来5-10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它们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步入商业化元年。这一预测基于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成长历程,后者从“千亿级”成长为“万亿级”赛道,历时1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预计将在5年内实现突破,年销售规模有望达到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元。
在具体企业层面,报告盘点了全球典型企业的量产进程。例如,Tesla的Optimus V2、Figure AI的Figure 02、小米的CyberOne等产品,都已经进入了百台至千台的小批量生产阶段。这些企业不仅在产品力上表现出色,而且在市场力上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将优先落地。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国内市场空间将破百亿。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人形机器人在替代人工、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
报告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中国企业出海的“五步走”策略:销售、生产、供应链、研发、公司治理。这一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构建本地化能力,从而实现深度的本地化。
最后,报告强调了M2具身智能研究院在赋能具身智能全产业链企业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通过提供产业投资、并购、数据信息服务、产业研究和战略咨询等,M2具身智能研究院帮助企业把握行业趋势,优化决策。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M2具身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力画像》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