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之家联合罗兰贝格发布了《中国乘用车量价趋势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2025》。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乘用车市场当前的变革期,包括“新场景”、“新用户”、“新动能”及“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并对2025年上半年的乘用车市场进行了全面的量价分析,同时从用户角度洞察了“价格战”下的用户购车行为,提出了“PROMOTE”营销方法论,旨在助力车企应对产品更新迭代加快、营销周期缩短等挑战,打造可持续的营销力。报告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市场数据和用户调研信息,还提供了行业实践研究和策略建议,是一份对汽车行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乘用车市场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随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常用手段。然而,这场看似激烈的价格竞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销售增长,反而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创新构成了挑战。
根据《中国乘用车量价趋势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2024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5.8%,达到2756.3万辆,而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1.4%,达到1565.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但在这背后,燃油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已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零和竞争阶段,新能源车市场则呈现出增量市场份额争夺的竞争态势。价格战的影响下,燃油车市场终端平均优惠幅度从2023年的14.53%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的27.77%,新能源车市场终端平均优惠幅度也从4.65%扩大至11.12%。
价格战真的有效吗?报告中的数据给出了答案。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市场中约62.3%的车型呈现量价皆失的局面,而新能源车市场中约46.92%的车型面临同样的困境。这表明,简单的降价策略并不能有效提升销量,反而可能导致品牌价值的稀释和利润的压缩。
消费者对价格战的态度也是复杂多面的。调研显示,约67%的消费者认为市场竞争是引发价格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他们认为车企有足够的降价空间,降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同时,消费者也对价格战表现出担忧,担心新车质量下降、捆绑销售行为以及售后维修保养服务中的隐性消费问题。
在购车决策中,降价促销对大多数消费者会产生影响,比例从2023年的77%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2%。然而,面对降价促销政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推迟购买,观望者的比例从2023年的28%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5%。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战的预期越来越高,购车决策周期延长,短期内难以产生刺激性消费。
车企的营销策略需要更加精准和全面。汽车之家和罗兰贝格联合提出的“PROMOTE”营销方法论,强调了用户因素、市场因素及技术因素在营销策略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方法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协同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及运营力等多方面要素,提升营销策略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及灵活性。
报告的结论明确指出,盲目的价格战和配置竞赛最终会伤害车企的长期品牌力和产品力,威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创新。车企需要更精准地洞察目标用户、产品价值和竞争环境,综合评估产品配置、定价策略、渠道支撑、服务体系、生态运营及运营质量等多维竞争因素,构建横向资源的协同能力和纵向决策的穿透能力。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乘用车量价趋势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2025》。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