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系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了一份名为《边缘指挥控制:网络信息时代指挥控制新范式》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指挥控制(C2)领域如何适应新兴的边缘指挥控制模式,以及这种新模式如何影响未来战争的形态和军事组织的运作。报告分析了边缘指挥控制的时代背景、概念内涵、实现途径,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旨在为军事指挥控制领域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报告中对边缘指挥控制的“四自”特征、双模过程模型以及制胜机理的探讨,为理解和应对未来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军事战略和战术具有指导意义的深刻见解。
在网络信息时代,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边缘指挥控制:网络信息时代指挥控制新范式》这份报告深刻分析了这一变化,并提出了边缘指挥控制(Edge Command and Control,简称Edge C2)这一新概念。这种指挥控制方式,与传统的中心化指挥控制模式不同,它强调的是去中心化、自组织和自适应性,是应对现代战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关键。
报告指出,现代战争的特点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成为主要形态,参战力量更加多元,多域资源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金字塔模型——由司令部垄断感知、决策与控制权的模式——正趋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前线小型作战单元的“分布式生命体”,它们具备高度自组织能力和敏捷适变特性。
边缘指挥控制的核心在于动态授权,即指挥权不再与某个固定的职位绑定,而是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动态、临时的授权与聚合。这种指挥方式的转变,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组织文化和权力关系的重塑。报告通过俄乌冲突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动态指挥在实战中的巨大潜力。乌克兰军队通过去中心化的授权文化、数字游击战中的临机协同,以及跨域能力的即时聚合,有效地应对了俄罗斯军队的传统指挥模式。
报告还强调了网信支撑的重要性。未来的战场网络必须具备多层立体的泛在连接和智能自主的弹性自愈能力。云计算技术,特别是战术边缘云,为分布于全身的“外置大脑”提供了支持。安全方面,边缘指挥控制的安全基石是“零信任”架构,它要求对每一次的数据访问、每一次的操作请求都进行严格的、持续的身份验证与权限检查。
数据在边缘指挥控制体系中,像血液一样,在整个网络中按需、无差别流动。这种联合全域数据编织,让被授权的用户和AI可以随时发现、访问、融合分布在任何地方的数据。而人工智能(AI)则是注入这个数字生命体的决策引擎,它赋能感知理解、驱动决策规划、优化协同涌现,并加速学习进化。
开放共享是边缘指挥控制的基石。它赋能自任务、自组织、自行动和自适应,是支撑这场革命得以发生,并确保其不至于崩溃的深层次技术源代码与文化世界观。协同规则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主体、环境、交互协议、目标函数和选择机制,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能让最优答案自发涌现的生态环境。
报告提出的研究建议涉及边缘指控组织设计、边缘自主协同技术和边缘指控支撑技术。这些建议旨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以实现边缘指控的目标。例如,研究如何在层级化与网络涌现两种组织形态之间动态切换,以及如何在去中心化人机集群中定义、度量与临机实现指挥功能。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边缘指挥控制:网络信息时代指挥控制新范式》这份报告。它只是对报告内容做了总体的介绍,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