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算力产业发展方阵联合2025中国算力大会发布了《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该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算力发展的最新进展,从算力、存力、运力、模力、环境等多个维度,量化评估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综合算力发展水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报告内容丰富,不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来洞察我国算力发展现状,还为国家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揭示了我国在算力、存力、运力、模力和环境五个维度的最新发展态势,展现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强劲动力和广阔前景。这份报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算力产业的发展,更为我们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报告指出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正通过“点、链、网、面”的体系化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工作,这不仅意味着算力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创新,还涉及到存储规模与性能的突破,以及运力基建与调度机制的双轨演进。例如,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88EFLOPS(FP16),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算力规模的庞大和快速增长。
存力方面,报告显示我国数据存储总量持续增长,存力规模达到1680EB,同比增长约40%。这一增长背后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场景对海量数据存储需求的释放。在存力质量上,我国存储技术在容量、速度和可靠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取得显著提升,这不仅为数据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推动了存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运力的发展同样不容小觑。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网络、算力协同能力提升,骨干网络架构和性能不断优化。例如,国家枢纽间传输时延不超过20ms,集群到周边主要城市传输时延不超过5ms,区域内算力节点间时延达1ms。这些数据的降低,意味着数据传输效率的大幅提升,对于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模力的发展则体现了我国在大模型技术方面的快速进步。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已发布的3755个大模型中数量位居首位。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开发门槛的降低,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这对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分指数则从资源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维度衡量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算力发展情况。报告显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等在资源环境方面表现杰出,而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等在市场环境方面更具优势。这表明我国在算力发展上既有资源环境的优势,也有市场环境的优势,两者的结合将为我国算力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包括深化一体化算力网,提升算力供给质效,夯实存力运力底座,构建绿色低碳体系,以及深化融合创新实践等。这些建议为我国算力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算力产业正在实现量的稳步增长与质的显著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算力产业必将在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它只是对报告内容做了总体的介绍。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