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聘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供需洞察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供需状况以及产业与低空经济的互动关系。报告指出,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商业航天的兴起,全球航天经济规模预计将实现指数级增长,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报告还强调了航空航天产业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以及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这里面不仅包含了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宏观分析,还提供了关于人才培养、技术融合、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深入洞察,对于理解航空航天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航空航天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远超以往任何时代。据《猎聘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全球航天经济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6300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远超全球GDP增速,成为未来十年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商业航天作为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轨道发射活动创下了纪录,全球发射数量达到261枚,比2023年高出17%,其中SpaceX进行了134次发射,市场份额高达51%。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商业航天的活跃度,也反映了航天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渗透和应用。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同样迅猛。报告指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国家任务主导到政策破冰,再到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的转变。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同时,民营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尤其在卫星、火箭发射、无人机等领域快速发展。
报告中提到的数据令人瞩目:2024年全球航空业总收入达到创纪录的9650亿美元,尽管净利润率仍为3%的低水平,但这一数字的增长预示着行业的巨大潜力。同时,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提到,低空经济催生无人机操控员100万人才缺口,这不仅表明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未来就业市场的重大变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报告强调了中国航空航天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从1951年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到2010年至今商业航天崛起推动人才培养多元化。目前,中国拥有30所航空航天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有4437名本科生、4535名硕士生和1220名博士生毕业,这为行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报告还指出,未来五年,航空航天设备领域人才需求将高速增长,聚焦高技能研发与AI应用岗。商业航天及可重复火箭技术推动技术人才爆发,AI催生算法等岗位需求。复合型人才更具竞争力,企业需产学研培养,政府应优化政策,行业前景广阔。
在薪资方面,报告数据显示,航空航天领域岗位学历要求提升,本科和硕士占比增长,大专及以下萎缩,反映产业技术升级对高学历人才的依赖。薪资结构优化,中高薪岗位占比扩大,体现核心人才价值提升。
报告还提到,航空航天产业正从“国家队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协同”,规模结构优化与资本轻型化标志产业化成熟度提升。私营/民营企业占比微升至64.2%,外商独资/外企办事处占比升至11.5%,国有企业占比降至8.7%。这反映出行业多元化发展,外资企业投入增加,小型企业数量上升,大型企业面临结构调整。
在人才流动方面,报告指出,航空航天人才流动呈现“双核主导、西进东延”的趋势。北京和上海作为人才流动的核心城市,而中西部城市如西安和成都也在崛起,显示出区域协同重塑格局的趋势。
最后,报告强调了AI技术在航空航天产业中的应用,从智能设计革命到制造端智能化跃迁,AI技术正在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猎聘AI+人才招聘的模式也在改变传统的招聘方式,通过智能邀约、简历快读等技术,提高招聘效率和精准度。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猎聘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供需洞察报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观察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我们已将它们收录在同名星球,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