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伦律所杭州办公室的王红燕律师发布了《开源合规白皮书2024(第二版)》(中英双语版)。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开源软件的合规风险、法律问题以及企业应如何构建自身的开源合规体系,旨在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开源合规指导和参考。报告内容涵盖了开源简述、风险与合规建设、中国开源软件司法实践、域外开源软件案例解读等多个维度,并对建立开源平台的合规要求、开源合规适用法律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阐释。此外,报告还包括了开源合规Q&A环节和信息安全技术软件产品开源代码安全评价方法,提供了持续更新的行业见解和实践指南。整份报告不仅是对开源合规领域的深度解析,也是对企业实践的有力支持,其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深刻见解,对相关企业和法律从业者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开源软件,一场技术与法律的共舞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源软件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还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商业模式。然而,开源软件的合规使用和管理,却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技术、法律、商业策略等多个层面。
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到UNIX系统的开放,再到自由软件基金会的成立,直至Linux内核的发布和开源倡议的创建,每一个阶段都标志着开源文化和理念的深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开源软件在技术和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从操作系统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开源项目不断涌现,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在中国,开源软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起步、社区形成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的开源社区逐渐成为全球开源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开源软件的商业应用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开源软件的合规风险也不容忽视。知识产权风险、商业秘密风险、商誉风险和数据合规风险等,都是企业在使用开源软件时需要面对的挑战。例如,著作权侵权风险就包括未经授权的复制和分发、修改代码而未共享、依赖未授权版本等问题。专利侵权风险则可能来自内部的专利保护技术使用,或外部第三方的专利诉讼。商标侵权风险和商业秘密风险也同样需要企业高度关注。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开源合规体系。这包括建立开源合规团队、搭建开源合规知识库、制定合规的软件开发流程等。开源合规团队通常由法务团队、技术人员和外部律师组成,他们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开源带来的风险。开源合规知识库则包括开源许可证快捷查询手册、开源许可证分组策略和开源合规工具等内容,以提高企业开源合规的协作效率。而制定合规的软件开发流程,则需要引入软件构建材料清单(SBOM),确保对每个选用的开源软件组件生成SBOM,为整个开发生命周期提供可追溯的材料清单。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开源软件的著作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法院在处理开源软件著作权纠纷时,通常会将开源许可证视为“附解除条件的著作权许可合同”。这意味着,开源许可证既具有合同性质,也具有附解除条件的许可特征。如果用户违反了许可证中的条件,那么许可证合同就会自动解除,用户的授权也会自动终止,从而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域外的开源软件案例也值得我们关注。例如,在美国的Jacobsen诉Katzer案中,法院认为违反开源许可协议的行为,既可以选择违约之诉,也可以选择侵权之诉。而在德国的Harald诉D-Link案中,法院则明确表示,开源协议是一种不需要被许可人做出声明承诺的著作权许可协议。
开源软件的合规使用,对于建立开源平台的运营者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他们需要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文化习惯,并根据各国政府的监管要求成立合法的运营主体、取得相应的资质。同时,还需要关注出口管制立法的变化,以及开源社区的司法管辖权问题。
开源合规适用的法律法规也相当广泛,包括《民法典》合同编、《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开源软件的合规使用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指导。
开源软件的合规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也是商业策略问题。它需要企业、政府、社区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合规体系、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技术保护等手段,来推动开源软件的健康发展,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中伦律所2024开源合规白皮书(第二版)》。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