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组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团队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走向公正转型的未来: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尤其是煤炭行业退出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山西省这样的煤炭依赖地区。报告指出,中国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那些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地区,以确保转型的协调性和包容性。这份报告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对于理解中国绿色转型的区域差异和挑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现公平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
中国正走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绿色转型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关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布的《走向公正转型的未来: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报告,深入分析了这一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影响。
报告指出,中国的绿色转型承诺意味着能源系统和经济社会必须脱碳。山西省,作为中国煤炭储量超过20%的省份,面临的转型挑战尤为严峻。煤炭行业的就业岗位预计将在2025至2030年间减少32万至33万个,超过2013-2019年供给侧改革期间减少的20万个岗位。到2060年,煤炭劳动力可能减少96%-98%。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关乎千家万户生计的大事。
煤炭行业的就业乘数效应显著,每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3.62个间接就业岗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到2030年,与煤炭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可能损失超过180万至200万个岗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挑战,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支持。
绿色转型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有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其中太阳能行业的就业岗位预计到2060年将增长223%。然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可能导致山西电力行业的整体就业下降10%。这表明,绿色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
报告还提到,中国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在绿色产业转型上有较大差异。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排名相对靠前,而山西、海南、黑龙江及西部地区的省份排名靠后。这种差异需要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中得到考量,以确保中国的绿色转型协调且包容。
山西省的案例显示,煤炭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但能源转型背景下,山西省煤炭洗选行业就业影响分析显示,煤炭产量虽有所增长,但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即使产量增加,就业人数却在减少,这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结果。
面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国家协调机制,推动经济多元化,支持企业转型,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创新资金支持机制等。这些建议旨在促进中国乃至全球煤炭依赖地区实现包容、可持续的转型。
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能源问题,它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变迁、社会福利的保障。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深远,需要我们以更加公正、协调的方式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走向公正转型的未来:绿色转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