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世纪资信评估发布了《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资本市场与科创企业双向赋能》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探讨了资本市场如何与科创企业实现双向赋能,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报告指出,随着我国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报告中提供了关于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全球创新排位等多个维度的详尽数据和深刻见解,对于理解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大语言模型、机器狗技术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某些领域,如芯片、工业软件等,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不仅是提升经济效率的手段,更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如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正在减弱。数据显示,2008至2023年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土地价格也快速攀升。这导致依赖低成本资源投入的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科技创新成为实现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策层面,我国已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全要素创新,并通过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形成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资金持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3.34万亿元,同比增长8.4%,经费投入强度为2.65%。从活动类型看,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82.2%,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分别占比6.8%和11.0%。从出资主体看,企业资金为主,占比79.3%,政府资金占比17.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正在稳步增长,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创新排位中,中国位列第11位,是前30强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在78个GII创新指标中,中国有8项指标得分最高,排在前面的国家分别为新加坡和美国。此外,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国以最多集群数量26个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绩显示了我国科技集群不仅数量较多,且部分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准,在政府引导与私营部门共同参与下整体呈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潜力。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开放度、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资本对接机制。环境开放度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土壤,通过开放合作,我国逐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生态,优化了资源配置和政策环境,显著提升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逾42万户,占比在90%以上。资本对接机制方面,完善的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近年来,金融监管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金融动力。
资本市场与科创企业的双向赋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构建可持续融资框架,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思路,是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鼓励科创主体进入债券市场,推动后者发展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阵地,是实现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构建科学评价新质生产力的评级体系,并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信用评级成为高水准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关键。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完善资本对接机制,我国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我国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新世纪资信评估发布的《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资本市场与科创企业双向赋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