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近日发布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年度实践报告(2025)》,该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领域的实践情况,包括股权激励的总览、分布与渗透率、关键要素分析,以及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特点。报告指出,股权激励已成为上市公司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工具,且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占比持续增长,显示出股权激励在企业治理和人才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企业股权激励现状和趋势的宝贵资料,对于企业决策者、人力资源专家以及资本市场分析师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股权激励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它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奢侈品”,而是变成了企业发展的“必备品”。2024年,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达到3,071家,占当年上市公司总量的57.0%。这个数字显示出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
股权激励的实施与企业的科技创新紧密相关。数据显示,“双创板块”的公司在股权激励的实施上更为积极,2024年占比达到62.8%,渗透率超过60%。这表明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更愿意通过股权激励来推动公司发展,这也成为了推动股权激励发展的重要力量。
股权激励政策的持续优化,为上市公司开展股权激励提供了更多的积极性。自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特别是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板块,政策的创新突破为股权激励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操作空间。
国有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的实施上也呈现出稳中求进的态势。随着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政策在完善性、灵活性上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股权激励的发展将继续稳中求进。
除了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和员工战略配售也成为了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的重要形式。截至2024年末,累计有1,281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占当年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3.8%。员工战略配售也在新上市公司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超过30%的新上市公司选择实施员工战略配售。
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有效的人才管理工具。2024年,A股上市公司推出的610个股权激励计划中,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计划数量最多,占比49.2%。这种激励方式因其制度优势而受到青睐,特别是在创业板与科创板的上市公司中。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在满足归属条件后才需出资,出资时点较晚,减轻了初期资金压力,且在完成股票归属登记后,即可按相关规定自由交易,定价也明显低于股票期权。
股权激励的实施也与企业的市值分布有关。数据显示,市值在100-300亿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渗透率最高,约为62.4%。这个市值区间的公司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对人才的需求强烈,股权激励需求也较高。
在所有制形式分布及渗透率方面,民营上市公司是开展股权激励的主要力量,国有上市公司是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渗透率约为64.0%,显著高于国有企业。这可能是因为民营企业面临的政策约束较少、机制灵活度高、审批流程简单以及实施门槛相对较低。
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长期的人才绑定策略。它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还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随着股权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优化,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配置,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年度实践报告(2025)》。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