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了《2024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这份报告全面评估了中国100个城市在美丽城市建设方面的进展和成效。报告不仅涵盖了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维度,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展望,旨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为理解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揭示了中国城市在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进展和挑战。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城市发展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
城市“颜值”提升,健康福祉随之改善。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57%,水环境质量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近30%。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更为市民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够稳固,部分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水环境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
气候行动形成良好实践,但分解推广仍有挑战。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深圳清洁能源100%全额消纳,海口、上海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领跑全国。但气候行动分指数得分率偏低,反映出城市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强节能降耗方向仍面临挑战。
绿色转型带动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是关键。科技创新投入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创新投入方面有突出表现,但城市间创新投入强度差距明显,尚有较多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在环境改善方面,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连续5年稳定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显示出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然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虽持续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
水环境方面,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比例显著提升,劣V类水比例大幅下降。但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河湖断流干涸现象普遍,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局部噪声投诉举报持续居高不下。《“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噪声污染防治精准化管控提出明确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依托噪声地图、噪声溯源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精准化管控。
废弃物管理方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和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在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多起建筑垃圾违规处置污染环境的典型案例,暴露出固体废物管理的短板。
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涨。深圳、成都、广州在能源消费指标的评价结果中稳居Top3,显示出这些城市在能源结构调整上的积极进展。
经济社会结构中,新能源车渗透率指标变化最快,促使参评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平均分逐年上升。海口、上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消费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碳排放水平指标中,成都、深圳、南宁等城市表现突出,而榆林、滨州、银川等城市则一直位于后三位,显示出城市间在碳排放控制方面的差异。
减排效率指标总体得分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碳排放脱钩指数指标得分下降幅度较大引起的。部分城市因产业和经济结构优势,表现特别突出;还有少量城市因能源产业劣势,呈现较差状态。
生态提升方面,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6,生态质量为二类,与2022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生态质量一类的县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7.8%,二类的县域面积占31.7%,较2022年上升0.2个百分点。
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光伏是新能源产业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屡创新高。
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技有关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承诺的部署和安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城市智慧化与数字化作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趋势,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宜居、高效且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我国已成功构建起40个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