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近日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5年3月刊)》。这份报告主要涵盖了国内外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政策、标准进展、国际视野、宏观政策、地方动态、行业资讯以及专家观点等多个维度的最新动态和深入分析。报告中不仅提供了关于市场监管总局和生态环境部在标准实施监测和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工作动态,还涉及了欧盟工业脱碳资助计划、亚洲在碳交易中的潜在作用等国际视野内容,以及国务院、工信部等多部门在绿色金融、环保装备制造业、工业节水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指导意见。报告内容丰富,为理解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洞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5年3月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展和挑战的窗口。
报告指出,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中国新增并网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新增容量的近2/3,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40吉瓦,较2023年增长30%。这一数据显示了中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强劲势头。同时,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12.06亿千瓦,提前6年多完成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的目标。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在兑现气候变化承诺和实现能源转型进程中稳步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报告中提到,欧盟计划斥资1000亿欧元支持本土制造业脱碳转型,这一举措旨在降低欧洲本土工业的用能成本、刺激清洁产品需求、加强关键原材料循环利用等多项目标。相比之下,中国在推动工业脱碳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基本补齐。这表明中国正努力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强调了政府在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则印发了《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提出建立完善碳普惠机制,通过商业激励、市场交易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地方政策的出台,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还强调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到了绿色金融在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文件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转型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考量,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这表明,金融政策正在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倾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尽管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面对诸多挑战。例如,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旨在提升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社会监督力度。然而,如何确保企业真正落实这些政策,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
综上所述,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在政策制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地方政策创新、强化绿色金融支撑,中国有望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5年3月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