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豹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CT医用影像设备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国产CT在性能和质量上的提升、医疗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机构需求的影响,以及“AI+”CT技术如何提升诊断效率与精准性。报告中指出,国产CT品牌在基层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而进口品牌依旧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预测了市场规模的增长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份报告为医疗设备行业的从业者、投资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洞察,是了解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在中国,CT设备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不可或缺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据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的市场规模从154.1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62.6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3%,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86.0亿元。这一增长不仅得益于医疗技术的革新,也与国家对医疗设备行业的扶持政策密切相关。
CT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正在逐步提升,国产CT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正在缩小。目前,进口品牌依然占据着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三甲医院中,对前沿技术和高性能设备的需求强烈。然而,国产CT在基层市场的战略布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性价比优势满足了预算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价格竞争方面,国产高端CT的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AI技术的引入为CT设备带来了新的变革。AI的计算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使得CT设备可以根据数据变化作出判断和相应的修正,提升了诊断的效率和精准性。这一点在“AI+”CT的应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算法优化、多模态数据整合及临床场景拓展,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与精准性。
在产业链上游,CT设备的核心元器件占整机成本的比重高达60%。国产X射线管布局具有一定的数量优势,但在高端技术上仍不及进口品牌。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X射线管市场中,国产品牌占58%,但在高功率管领域仍依赖进口。这表明国产品牌在技术竞争力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在中游市场,中国CT国产化率的提升显著。2023年,中国CT国产化率(中标量计)达到50%,同比增长6.3%;国产化率(中标金额计)达到35%以上,同比增长14.8%。头部国产厂商正通过技术提升与基层市场渗透挑战国际品牌的领先地位。GE、联影医疗等品牌的竞争白热化,其中联影医疗通过提升技术竞争力冲击高端CT市场,而东软医疗则通过快速渗透基层市场以抢占份额。
下游医疗机构的需求分化明显。三级医院数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高端市场扩容,跨国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但国产高端设备通过政策扶持逐步渗透。二级医院主要满足常规检查需求,数量稳步增长带来稳定增量,国产设备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较大份额。其他医疗机构受限于预算和诊疗需求,主要采购低端CT,部分或依赖二手设备或政府配置。这一部分机构增速低但基数庞大,潜在市场不容忽视,尤其在县域医共体政策推动下,未来或将释放部分需求。
总体来看,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国产CT设备正在逐步提升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并在基层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预计基层医疗机构对CT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国家对医疗设备行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CT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年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