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证券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量产_核心零部件机遇梳理》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特别强调了政策和资金对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的推动作用,以及核心零部件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市场机遇。报告指出,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其中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机遇尤为值得关注。这份报告为投资者和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和投资参考。
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根据东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能数量最少达100万台,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这个数字不仅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快速从概念走向现实。
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推动
政府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成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不仅是科技领域的一次飞跃,更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国内外巨头纷纷投资入局,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与资源,加速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熟。
量产启动,市场空间倍增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启动,是市场空间倍增的直接原因。在工厂仓储和家庭服务两种场景中,使用成本均显著低于人工费用,且提供更高稳定性,经济效益显现。特斯拉、Figure AI等企业已经披露了量产计划,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能数量最少达100万台,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
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机遇
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复杂的智能装备,核心机械零部件对其性能与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节模组、减速器、灵巧手、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占据大部分硬件成本。在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倍增的背景下,相关核心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需求预计将迎来显著增长。
国内外技术竞争与生态构建
国内外巨头的技术竞争与生态构建将加速商业化进程,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黄金窗口期”。巨头们的入局,不仅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与资源,加速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熟,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标准化和批量化发展。
政策明确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提出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和创新体制的建立,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指明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持续扩散,从工业制造到商业服务,再到家庭生活,人形机器人的身影越来越常见。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入自动化生产线,承担复杂装配、物料搬运等精准作业。在商业服务范畴,凭借其灵活交互特性,加速落地商超导购、酒店服务、餐饮配送等场景。在家庭生活维度,逐步探索陪伴老人、照护儿童、家居清洁等多样化服务功能。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优势
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中可以高强度、长时间、不间断稳定劳动。在家庭中,机器人能够提供全天候服务,且无需考虑人工疲劳或情绪问题。使用成本均显著低于人工费用,且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展现了极高的性价比,是替代人工的理想选择。
市场前景巨大
根据马斯克披露,特斯拉制造工厂开始招聘机器人制造相关职位,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于2025年量产5千台,2026年扩产至5万台,在2029年或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机器人具有现实可行性。另外,Figure AI首条BotQ自动化生产线已正式投产,目前年化产能达1.2万台。Figure AI在4年内将把年产能升至10万台。国内智元、宇树等也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综合多方发展态势,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市场前景正徐徐展开。
产业链上下游迎来发展机遇
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如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电机、先进控制器以及各类传感器制造商,因人形机器人对零部件精度、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的严苛要求,获得增量订单,推动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下游应用借助人形机器人高效、灵活、稳定的特点,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医疗康复、商业服务等多领域拓展业务,创新服务模式,降本增效。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东海证券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量产:核心零部件机遇梳理》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