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近日发布了《可控核聚变:0-1产业落地可期》的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主要探讨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技术路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链布局,分析了核聚变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可持续的终极能源的潜力和商业化前景。报告中指出,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核聚变产业化正在加速,特别是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托卡马克装置作为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有效途径,其核心设备和材料需求有望大幅提升。报告中还详细列出了受益于核聚变产业发展的标的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可控核聚变——未来能源革命的曙光
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因其清洁、安全、可持续的特性备受瞩目。这种能源利用轻原子核结合释放能量,与现有核裂变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释放效率和更低的环境风险。核聚变能的商业化,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个几乎无限、清洁的能源新时代。
全球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正如火如荼。据2025年7月24日IAEA网站统计,全球已有25个国家或机构开展托卡马克规划、建设和运行,涉及装置数量高达79个。托卡马克作为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磁约束聚变装置,因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加热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全球核聚变研究的主流方向。
在核聚变反应中,有两个关键参数:聚变三乘积(劳逊判据)和聚变增益因子(Q值)。只有满足劳逊条件,才能实现点火;而提升Q值,则是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关键。目前,全球核聚变技术已取得突破,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在2025年4月实现靶Q值超过4倍的可控核聚变反应,这一成就标志着我们离商业化核聚变又近了一步。
国内外聚变能源的发展迎来了窗口期。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在2028年开始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签署了200兆瓦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聚变电站布局,预计在2030年代投运。中国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合肥BEST项目已于2025年1月启动工程总装,有望在2027年成为世界首个开展氘氚稳态燃烧的实验装置。
核聚变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如超导磁体材料、稀有金属、特种钢材等。中游为各类设备及反应堆工程建设,下游则为核电站运营。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加持,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供应经验积累的企业将率先受益。
在投资方面,核聚变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磁体系统、高温超导带材、真空室、杜瓦、偏滤器、磁体电源和配套设备等领域的企业将直接受益于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例如,国光电气、联创光电等公司在磁体系统领域具有技术积累;精达股份、永鼎股份等在高温超导带材领域领先;合锻智能、派克新材等在真空室制造方面有所布局;航天晨光等公司在杜瓦制造上有所建树;安泰科技等在偏滤器领域有所作为;爱科赛博、英杰电气、四创电子等在磁体电源领域有所布局;旭光电子等在配套设备方面有所发展。
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能源的未来,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尽管核聚变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巨大的潜力和前景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核聚变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商业化,为全球能源供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华西证券发布的《可控核聚变:0-1产业落地可期》研究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同类型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欢迎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