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格物致胜咨询有限公司(Wintelligence)发布了《2025年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市场白皮书》。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的定义与分类、政策环境影响、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多个维度,为行业内外的决策者提供了全面的市场洞察。报告不仅涵盖了工业传感器的产品定义、厂商定位,还特别关注了区域市场的特点和应用行业的具体需求,指出了国产与外资品牌的竞争态势和市场动态。在这份白皮书中,读者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工业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以及政策导向的宝贵信息,对于理解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的当前状况和未来潜力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正处在变革的前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5.5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这个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
在这个行业中,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的竞争尤为激烈。外资品牌如KEYENCE、OMRON等凭借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占据市场优势,而国产品牌则在加速追赶,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特别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国产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预示着未来市场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政策环境对工业传感器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家政策鼓励新型工业传感器的研发与应用,推动高端传感器的研发,解决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提升产业自主可控力。同时,政策也强调了工业传感器在生产过程实时监控、设备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应用,直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市场分析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规模为308.8亿元,尽管相比前几年增长出现下滑,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配套的完善,国产传感器的竞争力有望提升,实现市场稳步增长。特别是在视觉传感器领域,市场规模占比高达20.48%,并且相较于2023年有1.25%的增长,显示出电子制造行业复苏和智能化生产普及对视觉传感器需求的推动作用。
在销售渠道方面,分销渠道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67%,直销占比33%。但随着国产传感器厂商的崛起和服务模式的转变,直销模式的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这一点在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基恩士和欧姆龙等企业,他们的市场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据行业前列。
在区域市场规模方面,华东和华南地区占据主导,分别占总体市场的36.4%和24.1%。这些地区的工业传感器市场规模下降幅度小于整体市场,显示出这些地区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应用行业方面,汽车行业是工业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占比达到19.9%。尽管2024年汽车行业的需求有所下降,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预计未来汽车行业对工业传感器的需求将会回升。
市场竞争格局中,基恩士以超过5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市场份额占比17.4%;欧姆龙、西克、松下则属于第二梯队,市场份额占比共20.4%;倍加福、尼韦尔、耐视等属于第三梯队,市场份额占比共23.3%。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头部企业依然保持着市场领导地位。
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工业传感器正朝着无线化、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低功耗广域网络实现远程实时数据传输,提升设备状态监测的实时性、预测性和精准性。同时,内置AI芯片的传感器能够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与实时分析,自主识别环境干扰,动态调整测量范围。
总结来看,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虽然面临挑战,但增长潜力巨大。政策的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都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有望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年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市场白皮书》。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