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联合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4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碳市场体系的发展背景、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报告不仅全面回顾了中国碳市场建设的成果,还深刻思考了碳市场体系未来的发展,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及关心气候变化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报告中对中国碳市场体系的价值进行了明确,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经济结构实现绿色转型,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包含了许多对中国乃至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揭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背景、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以及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各界人士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中国的碳市场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双碳目标,即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中国的碳市场体系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两大核心组成部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高碳排放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革新,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则鼓励个人、企业和机构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形成多元化的减排动力。
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经历了从地方市场试点到全国市场建立的发展历程。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交易规模和活跃度不断提升,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国碳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初步建成了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然而,中国的碳市场体系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从理论角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与运行涵盖多个关键运行机制,包括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式、监测报告与核查机制等。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提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例如,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发电行业并即将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但覆盖的行业范围、企业规模、温室气体种类仍有扩大的空间,这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全面性和所产生的减排效果。
在配额分配方面,目前的机制是主要基于历史排放数据进行免费分配,且配额调整机制不够动态,影响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在碳金融服务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受限,而试点市场碳金融创新实践空间有限,缺乏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且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在市场监管方面,监管方法还需完善、力度也需提升,特别是在数据质量管理和违规行为处罚等方面,需要能够更为及时且灵活地应对市场中的不规范行为,信息披露不充分和公众参与程度较低也影响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碳市场规则与其它减排政策的衔接方面也有提升空间,不同政策间的目标、执行标准和监管机制需要更为有效的协同,以实现更好的政策效果。最后,目前中国自愿减排产品的国际认可度不高,限制了中国企业与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合作,影响了中国在全球碳定价和碳减排方面的话语权。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一是逐步优化碳交易管理办法,如优化配额总量确定方式、引入配额拍卖机制等,并考虑优化与其它减排政策衔接机制;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制定规范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制度和规则;三是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覆盖更多行业和温室气体类型,增加参与主体类型,丰富金融手段;四是加强国际碳市场间的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
本报告的核心目标在于明确中国碳市场体系的价值所在,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经济结构实现绿色转型,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碳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我们也期待这份报告能激发社会各界对碳市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中国碳市场的稳健前行,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4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