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迹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25钢材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在产能过剩和房地产萎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钢铁行业重塑增长。报告指出,全球工业体系正经历“低碳化 + 智能化 + 本地化”的三重变革,钢铁行业正处于产能重构与价值重估的关键时期。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化改造 + 高端化转型 + 场景化深耕”的战略路径,旨在帮助企业把握冶金技术革命的窗口期,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空间。这份报告不仅提供了行业发展趋势的宏观视角,还包含了丰富的企业案例和战略建议,为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钢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钢材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深入剖析了这一变革,并指出,谁能先拥抱AI等先进技术,谁就能实现业务的弯道超车。这一观点不仅被行业专家所认可,也被众多企业实践所证实。报告中,佛山市南海宏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谭总提到,通过AI营销精准锁定下游有钢材需求的新行业,全面提升了团队人效,无论是出货量还是营收,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钢铁行业的未来,在于高端钢材的发展。广东华泉钢铁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总认为,行业增长的关键在于找到增量市场,实现规模化获客。而无锡开立兴不锈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总则强调,面对钢材产能过剩的现实,积极利用AI等新技术进行销售环节的转型,是找到需求下游公司的关键。
报告指出,全球工业体系正经历“低碳化 + 智能化 + 本地化”的三重浪潮冲击,钢铁行业正处在产能重构与价值重估的关键转折期。一方面,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环保政策的日益严苛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能源基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需求又催生了结构性的机遇。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行业正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向“精细化价值创造”转型,通过工艺革新、材料升级、场景深耕重构竞争力,推动钢铁制造向绿色化、高端化、数智化跃迁。
报告中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政策加速产能出清,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主线,龙头企业主导行业整合。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钢材市场规模达到8.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8.6万亿,同比上升1.1%。同时,随着新能源装备需求的爆发,2024年高端钢材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比重达到24%,预计2025年高端钢材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占行业总规模的比重提升到25.5%。
在地区分布上,江苏省和广东省在钢材行业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分别占比12.84%和10.88%。这种集中度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报告建议,企业需通过产品高端化和场景创新对冲传统领域下行风险,同时关注区域政策红利,实现结构性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小微分散,供需结构矛盾失衡,中低端过剩,高端“卡脖子”,需深耕高壁垒细分赛道。报告中提到,钢材企业注册资本少于500万的占比达到70.5%,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大量企业扎堆传统建筑钢材,产品同质化严重,营业收入少于100万的达到51.9%,利润空间不足5%。建议企业转向高附加值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构建护城河。
在建筑行业客群洞察中,报告指出建筑行业钢材需求呈现“西部高增、中部稳进、东部提质、东北政策驱动”的格局,企业需以区域差异化策略匹配需求结构。例如,东部地区以房地产、市政基建为主,需求集中于螺纹钢、型钢、板材,另外主推高附加值钢材,在东部布局智能仓配中心,实现48小时交付。
报告还提到,机械制造企业高度集中于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四省,合计占比超54%,表明上述区域是钢材需求的核心市场。其中,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链配套完善,对中高端钢材需求潜力更大;山东、广东则需关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细分领域的增量机会。
在光伏行业客群洞察中,报告显示光伏企业集中于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占比超全国50%,长三角、珠三角依托完善的产业链、技术人才储备及政策支持,成为光伏制造与项目落地的核心区域。
最后,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