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豹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中国妇科更年期用药行业概览:从“被遗忘的岁月”到“被照亮的未来”,更年期用药帮助女性跨越寒冬》报告,该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妇科更年期用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产业链分析以及竞争格局,揭示了行业中西药并存的格局及其对未来女性健康影响的深远意义。报告中指出,随着非激素类疗法的创新突破和政策驱动的基层医疗资源优化,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同时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也将推动行业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型。这份报告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行业洞察,为理解中国妇科更年期用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妇科更年期用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更年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伴随着卵巢功能衰退和性激素波动,许多女性会出现月经失调、潮热、出汗、失眠、情绪异常等症状,这些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健康意识的提高,更年期用药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方面,西药和中成药并存,西药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能够迅速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全球首个针对神经激肽受体的双重靶向疗法新药的问世,为非激素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有望提升女性主动就医的意愿,开辟行业新的增长空间。中成药则依托传统医学理念,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经典名方和坤泰胶囊、龙凤宝胶囊等独家品种,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妇科更年期用药行业在2024年达到169.7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449.6亿元。这一增长不仅源于人口老龄化和女性健康意识的提高,还得益于政策驱动基层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行业下沉,提升中西部及基层市场的用药可及性。此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将催生多元化用药场景,推动行业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型。
行业发展趋势显示,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机构层级分化正在加速行业升级。东部地区更年期保健门诊的覆盖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有待提升。随着政策的推动,预计更年期保健门诊的覆盖率将提升,释放行业中西部及下沉市场的潜在需求。同时,多学科融合与预防性健康管理正在重塑用药需求格局,从单一症状管理转向“多维度健康管理”模式。
在产业链分析中,上游原料药以黄体酮为主,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高度绑定,已形成“国产主导、资本集中”的格局。中游为妇科更年期化学药与中成药的研产销商,下游为医药流通终端。消费者对便捷性、即时性购药需求的提升,叠加对隐私保护的关注,推动线上销售快速扩张,渠道间的协同逐渐成为市场常态。
竞争格局方面,当前市场竞争态势多元,竞争力体现在中成药领域的深耕度,未来格局变化看非激素化药的技术突破与中药临床证据链的完善。复星医药和白云山等企业凭借更年期用药获批量领先、品种与剂型丰富的优势,占据第一梯队;仁和药业与华润双鹤等企业凭借化学药与中成药皆布局的优势,处于第二梯队;天士力与桂林三金等企业则因更年期用药获批量较少,处于第三梯队。
电商渠道对行业中成药市场的增长贡献显著。2020-2023年整体妇科中成药市场实现连续双位数增长,2024年Q1-Q3同比增长达47.5%。细分市场看,2024年Q1-Q3妇科更年期中成药实现销售同比增长76.7%,超过安胎药与调经药。线上购药避免了线下药店的尴尬场景,消费者对便捷性、即时性购药需求的提升,推动线上销售快速扩张。
不同年龄段女性在绝经期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显著,用药需求趋于复杂。轻度至重度症状的发生率在44岁以上的女性中开始上升,在52岁时达到高峰。中度至重度症状在46岁以上女性中出现上升趋势,同样在52岁达到峰值。重度症状在48岁以上女性中开始增加,在56岁达到峰值。不同程度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的高发年龄起点和峰值存在差异,用药需求在年龄分布上呈现清晰的阶梯性。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年中国妇科更年期用药行业概览:从“被遗忘的岁月”到“被照亮的未来”》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