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伟大的贸易重组》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通过引入一个新的“重组比率”指标,量化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可能进行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潜力,并分析了这种重组可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报告详细探讨了在中美贸易压力下,企业可能寻找替代供应商的情况,以及如果无法找到替代品,企业可能会减少购买、用类似产品替代进口商品或增加国内生产等替代方案。报告指出,这些选择需要牺牲、资源、知识和时间的结合,对于理解当前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贸易重组:全球供应链的新格局
随着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特别是美中贸易关系的紧张,企业正在寻找替代供应商,以重新安排他们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麦肯锡的报告《伟大的贸易重组》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重组比率”这一新概念,以量化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可能的重组难度,并分析这种重组可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
报告指出,35%的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具有小于0.1的重组比率,这意味着全球其他地区对中国以外国家的出口市场是目前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十倍以上,例如T恤或逻辑芯片。然而,对于重组比率大于1的商品,如稀土磁铁,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对中国的出口量,这使得简单的重组变得不可能。
消费者商品比商业输入更难重组。61%的商业输入进口具有小于0.1的重组比率,而消费者商品仅有16%。像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玩具这样的主要产品更难重组。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全球供应链的某些部分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和难以替代。
欧洲在贸易重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九种不同的模拟情景中,欧洲从中国的进口和对美国的出口都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随着欧洲内部贸易转向美国,留下的空缺被中国增加的出口所填补,前提是欧洲不选择改变自身的贸易政策。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多达70个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增加超过10%。
报告强调,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企业需要准备应对持续的不确定性和不断的变化。消费者将从新的地方购买新的东西,并以新的方式使用它们。细节至关重要,成千上万的产品的转移将重塑全球贸易的几何形状。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在减少、替代、增加产能或重组之间做出选择。减少可能意味着消费者或企业减少产品消费。替代可能意味着寻找足够相似的替代品。增加产能可能意味着建立新工厂或发展新产业。而重组则涉及改变进口和出口的来源和目的地,而不改变总产量或整体贸易平衡。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平均重组比率自1995年以来逐渐上升,几乎翻了一番。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重组比率接近或大于1的产品比例增加。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越来越难以替代。
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进口更容易重组。这是因为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远小于其对美国的出口量,因此需要重组的贸易量较少。此外,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许多最大宗产品,如原油、中型汽车和玉米,也广泛由其他国家出口。
当前环境鼓励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重组。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关税创造了一个“关税成本曲线”。只要一些国家看到比其他国家的关税更高(或其他贸易壁垒),这就为美国公司考虑从高关税国家转向低关税国家的采购提供了动力。
无论重组如何发展,一些广泛的模式仍然存在。大多数国家如果美国和中国相互之间重组贸易,都会感受到连锁反应。一些国家可能会增加对美国的出口,弥补中国以前的供应。这可能会在其他地方留下供应空缺,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填补这些空缺。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麦肯锡的报告《伟大的贸易重组》。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