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4年)》。这份报告全面回顾了新时代中国环境司法建设的十年历程,总结了环境司法体系在改革中成熟定型的经验,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报告涵盖了环境司法组织基础、机制运行、规则系统集成、队伍力量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国环境司法在专门化诉讼发展中的稳步前行和专业化程度的持续推进。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环境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之盾
环境司法,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汇,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是保护环境的一把利剑,用法律的力量守护着我们的绿水青山。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司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根据《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4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司法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方向。
报告指出,自2014年以来,中国环境司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标志着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的正式开始。十年来,中国逐步构建起以专门化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多元化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化规则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科学化理论发展为指导的“五位一体”环境司法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丰富的智慧,更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司法现代化之路。
环境司法组织基础不断夯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成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组织2424个。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特别是流域环境法庭的建设,如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已建立起系统完备的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加速构建了跨区域保护格局。
环境司法机制运行有序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运行机制日益完善,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机制日益健全。各地法院纷纷探索将涉环境资源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统一归口审理,实现审判资源集中高效。此外,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域管辖制度不断完善,有效破解了“地方保护主义”难题。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司法,推进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协同运用持续为环境司法领域注入创新动能。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统筹推进全国环境资源审判信息化建设,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具体承建的中国环境资源审判信息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环境司法数字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环境司法规则系统集成。过去十年,我国环境司法规则发展以公益诉讼制度为起点,依托《民法典》“绿色原则”及《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立法,推动环境司法规则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纵深发展,形成覆盖流域治理、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利用等多元领域的司法规则框架。
环境司法队伍力量不断充实。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专业培训体系、深化环境司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完善专业化审判支持机制等系统性举措,不断强化环境资源审判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司法能力,推动环境司法专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日渐走向全球环境司法舞台中央。中国环境司法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国环境司法案例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专门设立中国环境司法板块,收录中国环境司法案例和报告,展示中国环境司法经验。
专门化诉讼在发展中稳步前行。环境侵权审判机制稳定有序,环境行政诉讼整体发展良好,专业化程度稳步提升。环境资源犯罪治理效果显著,刑事司法工作稳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体系逐步完善,发展稳定。
环境司法专业化程度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案件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持续推进,公安机关角色凸显。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程序规则尚需优化。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持续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其效能仍需释放。
把握环境司法发展新方向。以规则刚性化为契机深化环境司法创新,以治理效能化为目标接续环境司法活力。深挖《民法典》“绿色原则”价值,健全绿色裁判规则体系。深化环境行政司法审查,强化司法监督刚性。完善环境犯罪治理机制,提升刑事治理效能。优化公益诉讼结构,构建预防性保护新格局。延拓环境司法力量,打造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4年)》。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